□ 中医科博士针灸室 主治医师 张英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发作短暂,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坐车船,旋转起伏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或时轻时重,伴随其他症状而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忧郁恼怒、喜食肥甘厚味、劳伤过度导致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气血不足、肾精亏损所致。伴急躁易怒,口苦,耳鸣,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伴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为痰湿中阻;伴耳鸣,腰膝酸软,遗精,为肾精亏损;伴神疲乏力,面色黄苍白,为气血两虚。
在西医学中,眩晕涉及多个学科。常见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症。此外,其他病变也可导致,如小脑病变、颅内肿瘤、尿毒症、药物中毒等。因此,当患了眩晕症时,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若为继发性眩晕,首先应治疗原发病。
若为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常见病引起的眩晕,针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往往能起针到病除,灸到眩止之效。针灸有多种治疗眩晕的方法,如压灸百会、热敏灸疗法、腹针疗法、头针疗法、针刀疗法、耳针、穴位注射等。中医科采用加腹针疗法加艾条悬灸百会治疗眩晕症,利用针法和灸法相互的配合作用,既调理了全身的阴阳气血,又照顾到局部的引气至病所,疗效确切。
腹针疗法是近年新兴的针灸疗法之一,是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疗法。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肝经、肾经、脾经、胃经、胆经、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故针刺腹部,有利于调理全身气血阴阳,改善全身血循,从而对改善大脑供血打下基础。百会穴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五条经脉之所会,故有“三阳五会”之称。此穴通一身之阳气,其位于巅顶中央,诸穴最高,阳气之交。故百会穴有升阳益气、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络导气、平肝熄风等多种功效。《景岳全书·眩晕》:“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可见,百会穴的功效正中眩晕病机。研究显示,艾灸百会穴可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管搏动指数增加,脑血流量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若轻度眩晕,或不能及时到医院就医,患者可自行艾灸百会穴,以缓解症状。百会穴定位: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通常与头顶“漩”的位置相同。气血不足的患者,百会穴柔软按之凹陷,通常凹陷深度与气血虚弱程度成正比,若按之凹陷的患者患眩晕,最佳疗法即为艾灸百会穴,在没有条件艾灸的情况下,可用手拍打或按压百会穴,亦能收效。操作方法如下:取座位或卧位,暴露百会穴,将艾灸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百会穴,将艾火尽可能的靠近百会穴,使头顶有微微发烫的感觉,如有单孔艾灸盒,可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使艾火对准百会穴后,将艾灸盒固定在头顶,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保持百会穴的温热感,灸疗时间为30分钟左右。
此外,眩晕发作时,选择舒适体位,闭目或者平卧,保持安静,若伴有呕吐症状应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少食油腻食物,调畅情志,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