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件“全党全国的大事”,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理论的基石和支撑作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二、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把握历史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为什么要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给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第一,这是推动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地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第二,这是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全局和统一市场中,才能与其他地区协同发展。同时,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多,会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第三,这是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具有生态、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只有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为什么要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正当其时。“相互嵌入”不是简单的杂居和混居,而是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途径,使“互嵌式社区”进一步深化为“互嵌式社会”,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中华民族共同体。
实现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在空间上,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社区(村)为基础单元,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在文化上,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经济上,完善有利于少数民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相关政策,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守望相助。在社会上,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促进各民族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坚决反对针对任何民族的歧视性做法。在心理上,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五、什么是“三个不适应”?
“三个不适应”是指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群众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不适应,以及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