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大地复苏,草木葱茏,鲜花盛开,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然而,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这个看似美好的季节却可能隐藏着危机。研究表明,每年3 - 5月份精神疾病复发率占全年的70%以上。特别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40岁的A女士,一年前因遭遇不良生活事件,逐渐陷入情绪的低谷。她情绪不佳,对说话做事都提不起兴趣,还时常感到烦躁、担心、害怕,伴有胸闷、全身酸软的症状,莫名想哭,入睡困难。经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并带药出院,且在院外一直规律服药。但近期,她又出现了情绪不佳、烦躁和睡眠差的情况,最终以“复发性抑郁障碍”收住入院。
26岁的B先生,早在初三时就因学业压力大,出现心情低落、兴趣减退的症状,高兴不起来。上高中后,情况愈发严重,甚至有了伤害自己的行为,用刀划手,快感减少,心情烦躁,莫名紧张担心,感到自卑、无望,有不想活的想法。他觉得未来迷茫,没有动力读书,悲观厌学,睡眠质量也很差。经过治疗好转后带药出院返校学习。然而近一个月,他又感到悲观、兴趣减退,并有自伤观念,被诊断为“复发性抑郁障碍”入院。
一、易复发的原因剖析
1. 春季气温回暖,春暖花开,人体内分泌和代谢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内环境紊乱。特别是女性在更年期、青春期、月经期、产后等阶段,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躁狂等。
2. 冬季日照时间短,褪黑素合成增加,容易导致嗜睡或情绪低落。随着春天日照时间增长,褪黑素合成减少,人们可能会出现躁狂症状。
3. 春季人体血管扩张,可能导致大脑相对供血不足,出现春困现象。对于年老体弱者,这可能导致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乏力等症状。
4. 对于那些坚持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春季人体代谢加快,药物排泄速度增加,导致药物浓度下降,病情可能因此复发。
5. 春季空气中阳离子增多,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上升,容易引发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
6.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各种计划和任务随之而来,人的精神压力增大,易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复发信号早知道
1.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或是经常做噩梦、睡眠时间减少。
2. 情绪异常:情绪不稳定、感觉压抑、高兴不起来或是情绪高涨、爱管闲事;本来性格温和的人变得易发脾气,兴奋时话多;本来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少语,不与人交往等。
3. 行为障碍:生活习惯改变,如有的人变得懒散、不讲卫生;有的人过分爱清洁,反复洗澡、换洗衣服;社交能力下降,离群独居,饮食无节制;有的患者突然说自己的病好了不肯再服药。
4.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头无尾,或经常遗忘重要事情。
5. 出现片段的幻觉、妄想或被控制的体验:表现为多疑,担心别人害他或是有人议论他,认为周围的人又对他不好等。
6. 患者自述头痛、乏力、心慌、不想进食或食欲大增及月经改变。
三、预防春季精神疾病复发的方法
1. 如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时,要意识到这是季节性情绪波动,并非因为工作难度增加或工作量加大,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注意合理作息,把握好工作时间和进度,适当减少工作量,多休息。
3. 多出去走走,多亲近大自然,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
4. 监督精神病人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对在家的精神病人要有专人看管、照顾,严防发生意外。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希望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帮助患者平稳度过高发期,促进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专家推荐:
侯羲 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硕导
擅长病症: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心身障碍等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二全天,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施秀英 护士长 主任护师 硕士研究生 硕导
擅长病症:身心能量整合治疗;家庭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婚姻、亲子关系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中高考心理辅导;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癌症等心身疾病的咨询。
门诊时间:周三、周天心理咨询门诊
临床心理科/徐春华 段云芳